柏生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零点看书网xxdcjt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“那皇上还担心什么?”王太监不解的问,“不过,肃亲王无兵无将,怎么能赶走匈奴呢?”
宋清黎笑道:“他会有办法,虽然朕不知道他会用什么办法。”
宋清黎停了片刻,感叹的说:“朕差不多明白父皇为什么不杀他了,朕接到北方战报时,心里一点都不害怕,知道肃亲王一定能赶走匈奴。朕只怕他杀完匈奴会来和朕做一个了断。”
王太监不敢讨论天家叔侄俩的爱恨情仇,低着头不说话,他看着皇上长大,多多少少知道皇帝的心思。叔侄俩差不多年纪,长相又相似,可肃亲王不管哪方面都比皇上要优秀,更得先先皇的宠爱。他可是皇上啊,从小被人压着长大,在肃亲王面前从未抬起过头。长大继位后成了天子,至高无上的皇权,自然容不得样样比他优秀的肃亲王。
可怜啊,王太监叹气,生在皇家,坐着龙椅,也不过从小到大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,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。老太监心疼的低着头,捏着手指头,小声的说:“战场无情……”
“你是说……”宋清黎的双目精光闪现,一扫这几日的阴霾,亮亮的看得人心里发毛,他扯了扯
嘴角,笑得阴恻恻的,“老王,你好啊……,磨墨,朕要下旨,封肃亲王为大将军,即日启程北上迎击匈奴,北方十六州兵将皆由大将军统领。”
肃亲王回京第三日,领着六名随从,带着皇帝的谕旨,北上迎击匈奴。
京都北城门,大康文武百官,迎着朝阳,送别肃亲王。没有人组织,没有人要求他们必须过来,可是他们都来了,为了家人,为了京都,为了大康。昨日朝堂上,肃亲王的出现给他们带了一线生机,肃亲王敢于只身北上,他们又何惧呢?
带着身体里仅存的一丝血性,开战后文武百官第一次走到城门口,走到逃难的百姓中,默默无声的支持肃亲王。
“兵部已经发出调令,着津门、直隶、河西等地驻军北上,不日将集合北上,听肃亲王调遣。”兵部尚书,也是肃亲王已故四位王妃中的一位的父亲,满眼血丝的看着肃亲王,“十五日内兵部定能调集三万兵士。”
“国库还有一百八十万两银子,给皇太后留足八十万两过寿辰,剩余一百万两充当兵饷,足可支撑半年。”户部尚书,也就是林九的便宜老爹,目光坚定的看着肃亲王,“户部已着人去各家粮铺收购粮食,每日两餐在城门口放粥,定能保证城外百姓的口粮。”
“工部已于昨日加紧赶造长矛弓箭,不日将运往北方。”
“刑部已于昨日安排人手去各处流放之所,但有愿意从军抵过者,着由兵部统一收编,一并送往大将军处。”
“吏部已发下指令,但有才干者,可毛遂自荐,破格录用。”
“……”
六部一夜间一改往日萎靡的作态,雷厉风行的为大将军北上做准备。这些指令由六部尚书签发,没有经过皇帝,也没有人上报皇帝,一切都是自作主张,在他们能力范围内为大将军北上出一份力。皇帝知道后会怎么样呢?杖责还是杀头?
随他去吧,经过昨日朝堂上的一幕,六部尚书心已经凉了。六位头发花白的尚书昨日退朝后聚在一起商量过了,与其由着皇帝胡闹,不如孤注一掷支持肃亲王。法不责众,皇帝再生气,总不能把六部尚书全砍了脑袋,更何况牵头之人乃是皇帝的亲姨父——户部林尚书。一想起昨日朝堂之上,礼部侍郎林梢的态度,其他五部尚书多多少少明白林家的心思。满朝文武,没有比林家和皇帝更亲的,林家尚且敢在这个时候支持肃亲王,他们还有什么可畏惧?
总比由着皇帝发疯强,真等匈奴打到京都,一切也就晚了。
罢了,罢了,几位老尚书暂时放下与肃亲王的隔阂,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,商量后做出了上面的决定。
一道道指令由京都发往大康各地,国家机器再一次正常的运转起来。他们也是老糊涂了,才会由着年轻的皇帝胡闹,混天聊日。年轻时的梦想呢?大康的安危呢?前辈们把一个太平盛世交到他们手里,才十年的时间,怎么就被败坏到这般程度?他们都是经历过盛世的人,知道什么样的君主才是明君,知道什么样的臣子才是重臣,才担得起国之栋梁这四个字。如果继续下去,他们将来拿什么脸面见九泉之下的前辈?又有什么脸面去把这样千疮百孔的大康交给后辈?他们将是历史的罪人!还好,事情还没有糟糕到无法挽回的余地,他们还有肃亲王,还有最后一次机会!
城外的百姓得知肃亲王亲自领兵北上,默默的沿着来路返乡——肃亲王少年时就在北方打匈奴,那时候匈奴可是连北方十六州的城墙都摸不到呢。有肃亲王在,他们还怕什么匈奴!打!打!打!把匈奴赶出去!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www.lewenwu.cc。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:m.lewenwu.cc